我与华德福不得不说的故事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09-01-15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童趣

  ■本报记者 胥茜

  第一次听说华德福是在2005年。朋友从北京打来电话:“我要到成都采访一所学校,叫华德福。”几天后,怀孕3个月的我随她去采访,第一次见识了传说中的成都华德福学校,也是中国第一家华德福学校。

  第一次接触,留下好感

  很偏远的地段、很简陋的校舍、很稀少的学生,但有几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:小学数学课,让孩子跟着厨房工作人员去买菜,在一分一厘的讨价还价中进行真实的计算。语文课上,创办者黄晓星从国外回来的大女儿几乎没有安静过,中英文夹杂地吵闹于课堂,当堂授课教师李泽武一直轻松应对,笑容可掬。劳动课上,孩子们跑到学校后院的菜园子,边劳动边玩耍,当时正值春寒料峭,孩子们个个儿玩得小脸儿红扑扑的。

  还有一件事,我亲眼看见一位母亲送小孩到门口,母子俩缠绵告别,耗时约半小时。孩子轻轻啜泣,母亲和颜相劝。这位母亲来自沿海一座城市,她研究了成都华德福学校的所有资料后,当即辞去公职,离开家乡,一个人带着儿子到了成都,寄居在华德福学校内,全心全意陪护孩子的成长。

  关于华德福教育,我是这样理解的:一种提倡自然成长、自由学习的教育。他们认为:“幼儿期不应是一个匆匆而过的人生步骤,而是一个需要按照其自身规律被充分体验的重要阶段。”他们要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真实地度过、自由地成长。

  转眼间,我的孩子要读幼儿园了。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选择就是华德福学校。跟老公商讨,还想邀他同去参观学校,他的态度是:“不看也知道肯定是个好地方,但那是一个小众的乐园。如果孩子今后要走大众道路的话,不去也罢,只要拥有一些教育理念就好了。”

  第二次见面,加深好感

  我怎能死心,2007年底又一次去了华德福学校。一进去,发现地盘扩大了,还修了新房子。巧的是走到门口便遇上了上次语文课见过的李泽武。他带我看了幼儿园,孩子们正午睡起来,趴在窗台上直叫“妈妈”,一个女人一个劲儿地答应着,一面又把刚烤好的蛋糕往盘里装。紧接着映入眼帘的,是一排整齐的小雨靴和小雨披,不用说,这是让孩子们在雨天行走所需的装备。那天,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们还在修砌一间屋子,几个男孩女孩身上、脸上都沾满了泥,干得热火朝天。看见这些,我想到一个在华德福学校当志愿者的女孩写的文章:“秋天,与孩子们一起外出郊游,捡树叶点起火来烤东西吃。在自然的韵味中,孩子们认识了落叶,认识了秋天。”

  告别了李泽武,随后我又见了创办者之一的张俐,和她交谈后,我得到了以下信息:经过两年多的经营,华德福学校变俏了,不是想读就能读,得排队。华德福对孩子不挑剔,但挑剔家长,要跟家长面谈,看是否有同样的教育思路与理念。还有一个最实际的问题:学校只有一辆校车,早上不接,只负责下午送,但线路范围很窄,张俐建议不是万不得已,不要让孩子坐校车。如果我要让孩子来,早晨难免要负责送到学校,对于我们目前的情况,这无疑是个很严峻的问题。

  带着这些信息,另一个下午我走访了离家最近的一家公立幼儿园。去的时候恰好也是孩子午睡刚醒,老师正在给孩子们穿衣,穿好衣服的孩子有的在吃点心,有的在看电视。只看到这一幕,我的心就凉了,当晚在博客中写道:深夜,因为下午的经历难以入眠。看着那一直打开的电视机,我又开始想念华德福学校了。他们坚决不让孩子在7岁前看电视,他们让大孩子和小孩子在一起,大的一定要帮助小的,孩子们自己分糕点和水果。孩子们可以常常散步,可以到田里劳动。中国最早的华德福学校就在成都,孩子在我肚子里3个月的时候我们就去过,难道这一切不是缘分吗?可是,它太远了……

  最后结局:心里有你,牵手是他

  后来,孩子最终还是读了离家最近的幼儿园。我们给自己的解释是:第一,由于工作原因,无法按时接送;第二,华德福的教育毕竟太小众,普通人家的孩子终归要过衔接这一关,怕孩子以后反而不适应。

  有趣的是,我的朋友们还在前赴后继,许是我念叨华德福学校太多了,不少朋友听后,脚跟脚地去打探问询。遗憾的是,华德福学校“装载量”太小,觉醒与认同的家长稍多,很多小孩已经挤不进去了。

  孩子现在读幼儿园约一年时间了,我其实并没有远离华德福,自己常常上网搜寻华德福的资料,当年在华德福学校得到的几本书也常备案头。同时,我跟孩子现在就读的幼儿园园长和班主任分别聊到华德福教育,还无偿提供有关资料。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生活中,我们以自我理解并改装后的华德福思想进行实践:几乎不让孩子看电视,几乎不进行任何目的性很强的教育活动,周末几乎在郊外活动,让孩子跟大孩子们一起玩耍……

  我不认为华德福教育是一个梦,因为它已经成为现实。眼下中国家长们还在做着各式各样的教育之梦,有梦是好的,只愿这些梦不要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恶梦。其实就算进不了华德福学校,我们也应该相信,我们有能力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,其间家长的承受、选择与努力,将在孩子最初的发展阶段决定和影响孩子未来的走向。